当前位置:新闻

[行业] 小说改编影视作品有什么共性

2015-04-09 14:45:04

来源:知乎

[摘要]为什么某些小说可以改编为影视作品,它们究竟有什么共性?下面让我们一起解析:

       一、时间

       小说文本,变成影像文本,首先第一优先问题,就是「时间」问题。

       因为商业影视作品,通常有时间长度限制,我们称之为「真实时间」,日剧是 9 到 13 小时,国产剧是 30 到 45 小时,电影则通是是 90 / 120 分钟。

       那样的时限,叫「真实时间」。

       而你的故事长度,叫「戏剧时间」,文本转换要顺畅,第一问题是,「戏剧时间」要能装进「真实时间」的限制当中。装不进去,你就得像杰克逊一样,拍「 X 部曲」。

       二、结构

       若故事,可以在「时间限制」内能说完,那么第二个问题,是「结构」。

       电影也好,电视剧也罢,总的来说,还是得服膺「传统戏剧(舞台剧)」所谓「幕」的结构。那个「幕」,用中文传统来理解,就是「起承转合」,每一个幕,就是一个大结构。

       起,一段。

       承,一段。

       转,一段。

       合,一段。

       上面说的四段论,只是举例,现代电影市场上的合格作品,四段早已不足。我说的是,至少你得有几个这样的结构,有些故事是很难变成影视产品的。(当然,这里说的不是绝对论),比如「追忆逝水年华」,比如「麦田捕手」,它们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像这样的小说,它们再是文学名著,搬上银幕银屏,也总是很难成功的。

       (能成功的,就可以成为经典了。)

       要理解「幕」的结构,最好的例子,是莎士比亚。

       莎翁剧作的「故事结构」中,「幕」的概念常强悍,起承转合利害无比,剧情叙事又总有剧烈转折,所以,非常适合拿来一改再改,搬上银幕银屏。

       更好的例子,同样是戏剧,谁能把「等待果陀」拍好来?

       三、角色

       尤其是电影,你必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让观众认可你的角色,从而产生代入感,之後才能浸淫在你的故事情节中。在影像化的作品中,角色的鲜明与否,是整个「生意」中,非常重要的前提。

       我常举一个例子,比如「雷锋」,他要被拿来拍成「受观众欢迎」的影视作品,机率非常低,因为观众很难买单。因为这个角色太过正面,面目浅薄,而且诸多行为,根本不能合理解释,所以,雷锋再大牌,这个人物却总难被影视化。(除非有一天,时代变了,你可以把雷锋的故事,整个拍成阴谋论……。我保证一定叫好又叫座。)

       同样的相似例子,是「刘志丹」。

       刘志丹是个多重要的人物?市面上,又被多少小说文本拿来演释?可是此君的故事中,有很多部份不能碰。可以碰的部份,材料又不足,你瞎胡批写的可能性又等於零,所以刘志丹再是伟大,中国影史上以他为主角的电影,也是零,一部也没有。

       跟刘志丹有关系的电影,全都得侧面描写,只能把刘志丹当作配角,拿其它不相干的主角,来作他这个人的衬托呈现。(不信?可自查,看我说的是不是事实?)

       角色的丰富与否?角色能不能被观众接受?角色描写的伸缩空间和尺度,其实是偌大的问题。

       角色不能立足,则小说写的再厚一本,影视化的可能性,还是零。

 

合作方动态

关闭
星光中文网隶属于北京华夏星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将原创作品输送到影视工业的文学网站,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建立作者和影视工业的对话环境。其运营团队是一支由拥有在中国电影、电视界从业30年,成功运作过多个大型原创网站和门户网络原创频道的运营团队,在影业界和原创文学界具有广泛、深厚的人脉和号召力,能够专业的判别原创作 者和作品的市场价值,更有组织影视改编、生产、宣传、推广的机制和能力;组织创作、生产、宣传、推广的丰富经验。
    客服QQ:1055000316

京网文 (2015) 0544-22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 140336号

京ICP备13041654号-1 / 京ICP证1304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