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编剧] 张冀:不想掉入单纯伦理剧的局限

2014-09-26 22:41:01

来源:浙江在线

[摘要]9月25日,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正式在国内上映。

      之前《亲爱的》在清华大学点映,莘莘学子泪光闪闪的注视中,台上的导演深情拥抱了编剧张冀。陈可辛说:“这是我最信任的编剧,没有他,就没有《亲爱的》。”

       “70后”湖南湘西编剧张冀,写出了一个哭翻威尼斯电影节,即将泪动全国观众的剧本。这是一个打拐、寻子题材的电影。难得的是,《亲爱的》不是一部廉价催泪片,电影很感人,但平静而不浓烈,且触及了社会某些灰暗面,让人感慨编剧有直面现实的勇气。

       以下为访谈内容。

  记者:《亲爱的》是您和陈可辛导演继《中国合伙人》后第二次合作。《中国合伙人》有三个编剧,这次却只有您一个。是因为你们特别有缘分吗?请谈谈这次合作的过程。

       原型:彭高峰父子

  张冀:这个题材,我个人更感兴趣吧。《中国合伙人》拍摄完成之时,当时导演的搭档陆垚给我看了原型彭高峰的纪录片和相关资料,我很受震撼,就决定写这个故事。我认为可以在这个故事里放进很多内容,不止寻子故事这么简单。

  记者:听说您有两年时间,和《亲爱的》原型在一起生活?

  张冀:并不是真的在一起生活,而是说写剧本的时候,同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导演曾经派工作人员专门去深圳采访过原型人物,我看过采访资料。我写剧本的时候,并没有见过他们,因为觉得材料已经够丰富了。我愿意客观地跟真实事件保持距离,这样在创作上可能会更冷静,不会掉入单纯伦理剧的局限中。

  记者:创作《亲爱的》剧本时,遇到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在哪些方面修改最多?

       张冀:一个真实事件变成电影故事,只能说你有了一个基石,但是“再造”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因为电影不止是临摹,也不是简单地再现,它必须提炼出够得上拍成电影的主题,以及适合这个主题的结构和情节。

  事件是真实的,但几乎所有情节都是虚构的,人物也进行了为表现社会人群差异的重组。也就是说,面对一个小孩丢失的故事,要去表现一个转型社会中不同人群的众生相,他们的失落与新生,他们的痛,以及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荒谬。这个是最难的。

  记者:打拐,寻找失散儿童是敏感题材,如何把握现实题材的“度”?

  张冀:用心去写,用善意去创作。你总得学着去解决问题吧。还有,尝试站在每个人的角度,实现沟通,而不是抱怨。

  记者:是什么驱使你,想在电影中,更多触及一些敏感的,或者说某种不那么乐观的现状?

  张冀:任何痛苦都是敏感的,你不能回避书写痛苦,那样就太幼稚了。真正的乐观是去面对问题,而不是逃避。

       记者:陈可辛作为一个香港导演,拍了两部非常地道的内地现实作品。他说您的功劳很大,他很信任您。您是怎么打动他的?

  张冀:尽力把剧本写好吧。如果我们每个从业者的出发点,都是去拍尊重观众的好电影,我想我们会打动自己的,打动自己是前提。

  记者:陈可辛导演和其他导演相比,他的可贵之处在哪里?他对剧本要求高吗?

  张冀:他对剧本要求非常高,非常麻烦,所以对他爱恨交加。可贵之处呢,我觉得他的生活中只有电影,他不会跟你聊别的。他是一个真正的看电影长大的人,童年的热爱无可替代。他见过很多世面,也很会看人。我觉得有时候,距离真的是产生美的一个条件吧。正因为他是香港导演,所以旁观的角度会更冷静准确。

  记者:您下一部作品是否可以透露?也是现实题材吗?

  张冀:肖洋的《少年班》(讲述一班天才少年在大学期间所发生的故事),陈国富监制。是现实题材,9月底就开机了。

  记者:作为一个编剧,您平时是怎么搜集故事素材的?

  张冀:阅读。听别人的故事。尽量简单地生活。

 

合作方动态

关闭
星光中文网隶属于北京华夏星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将原创作品输送到影视工业的文学网站,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建立作者和影视工业的对话环境。其运营团队是一支由拥有在中国电影、电视界从业30年,成功运作过多个大型原创网站和门户网络原创频道的运营团队,在影业界和原创文学界具有广泛、深厚的人脉和号召力,能够专业的判别原创作 者和作品的市场价值,更有组织影视改编、生产、宣传、推广的机制和能力;组织创作、生产、宣传、推广的丰富经验。
    客服QQ:1055000316

京网文 (2015) 0544-22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 140336号

京ICP备13041654号-1 / 京ICP证1304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