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11:43:49
来源:本站原创[摘要]HBO推出的《真探》一剧,兼具惊悚与神秘元素。该热门剧集——由明星伍迪·哈里森与马修·麦康纳分别饰演Martin Hart和Rustin Cohle探员——富于H.P.洛夫克拉夫特*式的惊悚感,以及源自罗伯特·W·钱伯斯*惊悚故事集《黄袍魔王》中的描写与意象。这使得该剧向更广泛的观众群体打开了“怪奇小说”和“恐怖小说”世界的大门。
监制兼编剧Nic Pizzolatto通过电邮,与Speakeasy分享了更多《真探》中预兆式的文学与哲学内涵,以及他最爱的几位恐怖作家。
——Speakeasy:如果要推荐几部独立的“怪奇小说”和“恐怖小说”作品,你的选择是?
皮佐拉托:这可不容易——一方面,我想提几部铁打的经典,可另一方面我也想向人们推荐一些小众佳作。比方说,我会推荐洛夫克拉夫特或者爱伦坡,但他们已是名家。而新近作家中,我会选择汤马斯·黎哥提,莱尔德·巴隆,约翰·兰根和西蒙·斯特兰赞斯等人。如果剧粉想了解与钱伯斯《黄袍魔王》同时代的作品,我会推荐卡尔·爱德华·瓦格纳的短篇故事《夜梦之河》或者最近的文集《卡可萨一季》。
——你第一次听说或阅读黎哥提的作品是在什么时候?
大约六年前我第一次听说黎哥提,当时是莱尔德·巴隆的首个文集让我意识到这个全新领域的存在。我开始四下搜寻同时期佳作来读,而“黎哥提”这个名字在任何圈内讨论中都会首先被提及。我找不到正在发行的纸质本,而即使是二手书,价格也是我那时负担不起的。但是我在图书馆找到了几本,他的文字有种梦魇般的抒情性,迷人而富于幻想。
——在你看来,黎哥提的哪部作品影响力最强?你更喜欢他的虚构还是非虚构作品?你读过他的非虚构作品《针对全人类的阴谋》吗?
我读过,这部作品非常有力。作为读者,我认为与其视之为一种哲学,不如称之为作者更为影响深远的“终极自白”:一个自身即是怪物的纯粹恐怖故事。在(《真探》)的第一集里,就特地设置了两条故事线(本不需要重写的)以致敬黎哥提。当然,你也发现了这一点。
Cohle在前几集中宣扬的,是一种带有反生育色彩的虚无主义思想,而在这一方面,我应该毫无保留地推荐:《一位反生育论者的自白》、《被解放的虚无》、《此星之尘中》、《Better to HaveNever Been》,还有很多萧沆*的著作,它们都在我的书单上。其实早在来好莱坞前,我就有了这个想法:下一部作品中将有一个侦探角色是(或自以为是)虚无主义者。我读了好几年的E.M.萧沆,他一直是我的最爱之一,而且奇怪的是,他也是使我获益最多的作家。作为一名警句家,除却尼采,无人可媲美萧沆,同时,他的诸多哲学思想也反映在黎哥提作品的字里行间。不过比起实际上非常富有趣味的萧沆,黎哥提要更加使人不安。探索这些哲学思想的过程中,对于“人性实质上是一种错乱”的批判,没有人比萧沆和黎哥提更为深刻。
——你对哲学的总体感觉如何?
要从个人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我会尽可能远离一个虚无主义者的身份,不过通常,我的个人哲学都会被认为是悲观的。我会管自己叫“现实主义者”,或者一个受了围困的“浪漫主义者”。然而,毫无抵抗地直面萧沆和黎哥提这一类艺术家的思想,直面他们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和湮灭的观点,总是免不了在最深层处受到一种力量的影响,使得自己的思想也越来越根深蒂固。
而说到冷酷无情的侦探设定,还有什么比萧沆和黎哥提的世界观更无情的了?他们让最冷硬的犯罪小说作家都成了业余爱好者。和《针对全人类的阴谋》相比,米奇·斯皮兰的冷硬简直就是泡泡糖。
我延迟对Cohle在前几集中抱持的哲学思想的讨论,是因为我不想让人们对Cohle这个角色,或者这一季的最终目的怀有先入为主的想法。Cohle的整体形象,还有这个剧的全过程,只有播完完整的八集才会明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观众们并不需要明确或进一步钻研这些联系就能享受这部剧。同样,我也不希望任何人带着虚无主义的假设来看剧,或是把Cohle简单粗暴地平面化成一个反生育论者或是虚无主义者。Cohle的形象远比这要丰满。正如我先前所说的,Cohle可能倾向于一个虚无主义者,但如果仔细观察这个人物,则会透露出许多不同于此的信息。对他而言,似乎“一切都毫无意义”,但实际上,一切事物的意义对于他反而过于沉重。他太容易被情感所驱使,太敏感,他在乎的太多,这让他不像一个真正的虚无主义者。而在他自言自语般的长篇大论里,我们怎么会察觉不出一个屡次抗争,却往往失意的人所散发出来的绝望气息?当Cohle说出那些不言而喻的事实,这不是和Hart谈论规矩和界限的重要性一样,都是些看似真实,实则虚渺的观点吗?也许这就是Hart在第三集里对Cohle说的那句“你听起来很恐慌”所指出的东西。
但是他表达的这些观点的正确性却并未因此减轻,而这正是我当前对这部剧感到不安的地方。连环杀手并不让人心慌,电视节目里总是有着比这糟糕千百倍的东西。真正使人心慌的,是这部剧强调出的人性。这些东西经过哈里森和麦康纳极其颠覆性的演绎,立刻变得温和而容易接受了。然后,我想你会发现,随着剧情的深入,这部剧将不断颠覆他原本的颠覆性。
【Nic Pizzolatto同时也是故事集《此处与黄海之间》与小说《加尔维斯顿》 的作者,其作品已于2010年出版,并有望改编成电影。
注1:汤马斯·黎哥提 Thomas Ligotti:美国恐怖作家,“新怪奇文学”的代表。资料可见维基或其个人网站
注2:H.P.洛夫克拉夫特 H.P. Lovecraft:美国恐怖作家,著有《The Call of Cthulhu 克苏鲁的呼唤》等,资料可见维基
注3:罗伯特·W·钱伯斯 Robert W. Chambers:美国作家,后文中提到的《黄袍魔王 The King in Yellow》的作者。该书是一本超自然灵异恐怖故事集,由十个故事组成,前四个故事提到了“黄袍魔王”,与剧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注4:萧沆(Emil Cioran, 1911年-1995年),罗马尼亚旅法哲人,二十世纪怀疑论、虚无主义重要思想家。有罗马尼亚语及法语创作格言、断章体哲学著述传世,以文辞精雅新奇、思想深邃激烈见称。
译者后记:
由于文中涉及到了较多英文人名和作品名,我考虑了很久,决定除了剧中角色名其他全部中译。书名大多没有对应的中译名,所以全部是我自己草译的,并未一一拜读,若有错误请见谅。《Better to HaveNever Been》这本的名字实在太牛逼了我想不出好译法,于是就放了原文。
有错误请不吝赐教。
Nic话语里的思想性,对于一份娱乐性采访来说似乎是太强了。而从文字角度,他喜欢用生僻词和长句的做法也让我极·其崩溃。但是翻完这篇采访的好处是,我获得了不错的文学与哲学作品推荐,了解了不同的思想,也终于得以窥知Cohle的设定和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我发现Cohle的三观和我实在是太像了)也希望大家在读完以后,也会有自己的收获。
京网文 (2015) 0544-22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 140336号
京ICP备13041654号-1 / 京ICP证1304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