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影视公开课

这对你不好——我眼中的戏剧学院和她的学生们

2014-04-22 14:51:42

来源:编剧帮 押沙龙在1966

[摘要]我经常觉得很多戏难看。制作粗糙、技巧拙劣、演技浮夸、缺乏操守、品位低下、想象力匮乏、态度随便⋯⋯而导致这一切的有一个源头,我认为和从业者受到的教育有关。所以这一次,我想谈一谈我眼中的戏剧学院和戏剧学院的学生。

        我经常觉得很多戏难看。制作粗糙、技巧拙劣、演技浮夸、缺乏操守、品位低下、想象力匮乏、态度随便⋯⋯而导致这一切的有一个源头,我认为和从业者受到的教育有关。所以这一次,我想谈一谈我眼中的戏剧学院和戏剧学院的学生。

 

        之所以认为戏的好看难看和戏剧学院的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因为和影视行业不同,现在市面上大部分舞台剧作品的主创,依然是受过戏剧学院或者相关专业教育的,所谓“科班出身”的。我虽然没有做过精确的统计,但只要你在每次看戏时拿过宣传册,读过宣传册上的主创资料,就会发现这个基本情况。

 

        写这篇的时候正值艺考,我看到一个新闻,说今年也许会统一划定一个艺术生的文化课分数线,而这个分数线将接近一本线——这真是少数我认为英明的决定,我希望这是真的。

 

        因为大部分戏剧学院的学生做出来的戏难看、制作粗糙、技巧拙劣、演技浮夸、缺乏操守、品位低下、想象力匮乏、态度随便⋯⋯是因为他们高考成绩实在太差了。

        人们接受戏剧教育的门槛太低了——是的,每一年表演系千里挑一的新闻,美术考试密密麻麻的现场,都让艺术类大学显得很高大上,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如果真去追究这报考的几千几万人中,有多少是热爱表演?有多少是热爱出名?有多少是想做演员?有多少是想当明星?有多少是一心想接受专业训练?又有多少是成绩太差走投无路,半年前开始突击学素描,学表演,学写作,仅仅为了另辟蹊径混张本科文凭的?专业课考试真的足够严格,足够合理到能将这些动机不纯的学生统统过滤在外吗?显然不。相反,专业课考试有太多偶然的因素能让这样的人混进合格线,而文化课分数线也不能把好最后一道关。

        “艺术家”三个字成为了绝佳的借口,完美的遮羞布,好像“艺术家”就是和“偏科”,“自由”,“随性”,“与众不同”,“天才”这些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甚至连戏剧学院的学生自己也这样沾沾自喜地以为,于是当他们听到文化课的分数线可能提高到一本的时候,回应竟然是:“完蛋了,要招进来一群书呆子了。”——可事实上,就算真的是书呆子,也比这一群不学无术,将懒惰当成随性,将无知当成术业有专攻的伪艺术家强。

 

         是的,高考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和弊端,无法全面考察一个人的能力。但是,它肯定至少考察了一个人最基本的一些能力,包括逻辑、阅读理解力、耐心和自律——而这些,是每一个准备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的学子,必须拥有的,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凭什么艺术生就可以没有?将艺术院校的文化课分数线降低,就是在暗示对于未来的“艺术家们”,这种基本能力可以没有,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以网开一面。

        这种网开一面,就是导致艺术生一些基本能力缺失的罪魁祸首。

        这种网开一面,并不是对做不出数学卷子最后一道大题网开一面,也不是对搞不清英语语法网开一面,而恰恰是在对逻辑、阅读理解力、耐心、自律甚至治学精神和求知欲网开一面,将这些统统漏在网外,然后,剩下了什么?

        就剩下了那么多看不懂剧本,将台词乱改一气的演员;那么多不读剧本不看新戏,满足于小品式调度的导演;那么多眼界窄品位低,将写作降格为接活的写手,将舞台设计降格为接活的熟练工。

        而这些人,不仅缺乏基本能力,还因为侥幸被所谓“千里挑一”的艺术院校录取,而多了一份“我是与众不同的艺术家”的自以为是。

 

        也许再一次,有人要拿李安或其他一些特例来反驳我,说什么李安考了两次联考都落榜了,现在还不是成为了大导演?可是,李安并不是因为联考落榜才成为今天的李安的,李安是因为坚持不懈的写作,是因为拍每一部电影前都做大量的背景功课,是因为脚踏实地,是因为清楚自己的目标、能力和界限在哪里才成为现在的李安的。每一个将李安的落榜,李安六年的“蛰伏”扯出来作为自己的保护伞的准演员,准导演和准编剧,请扪心自问,你们一年看几本书?你们演戏和导戏前有没有做足够的功课?知不知道什么叫做功课?你们不为交作业,不为赚钱,自愿写过几个剧本?

 

        我为了解文化课分数线对于艺术院校或者相关专业是不是一个问题,而采访了南京大学的吕效平老师,他也非常坦率地回答了我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并且针对戏文专业,他们正在逐步调整:“先是50%的考生必须过一本。现在是,所有录取学生必须过一本。”——这确实是非常苛刻的要求,但是我认为非常必要,特别对于戏文专业来说。吕效平老师还介绍说,他们戏文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始于文学的:“外国文学的要求基本上同于汉语言文学,古典文学宋以前与汉语言一起上课,元明清才是戏剧学专业上。现当代文学也是这样。”对此,吕效平老师做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我们和理科的天文似的:数学同于数学系,物理同于物理系,然后才是天文。”

 

        是的,就像戏剧学院的老师常常强调的,我们要教给学生基本功,可基本功是什么?对戏文专业的学生来说,基本功是了解什么叫三一律,如何做突转和悬念,怎么写锁闭式结构吗?不是。

        戏剧影视文学,首先是文学。基本功应该是文学基础,是社科人文,是通识教育。因为这些,是关乎格局和眼界的。戏剧学院的老师最该做的,是想尽办法引导学生对艺术、对哲学、对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有越充分越好的了解。而这种了解,会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思考方式。而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又会对他写作上主题的选择,叙述的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三一律,突转和悬念,锁闭式结构,情境甚至剧本格式——这些要学吗?要学(虽然其中有些概念也已经过时)。但技巧固然重要,格局和眼界才是定胜负的关键。没有格局和眼界的技巧,只会沦为雕虫小技,只能在春晚小品式的话剧和长舌的婆媳家庭剧里,为创作者挣点可怜巴巴的稿费。

        而如何获得对艺术,对哲学,对这个世界的基本常识?只有通过阅读,通过精读。而精读需要什么?需要逻辑、阅读理解力、耐心和自律——你看,我们又绕回来了。

 

        其他专业也是一样的。导演系的基本功是什么?是元素小品的训练?是学会找支点,建立画面?表演系的基本功是什么?是通过呼吸发声吐字把八百标兵奔北坡念顺?是通过形体训练学会怎样好看地在舞台上摔跤?不是。

        这些是基础,是技巧没错,但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好导演和好演员的,是想象力,是敏感度,是创新意识。

        而获得想象力和敏感度的方法,要么是拼命地生活,要么是拼命地阅读。

        我一再强调阅读,是因为当我们听说一个人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总是会鼓励他“多体验生活”。可是,生活有无数种,你不可能统统体验到,科恩兄弟也不是因为在现实生活里体验过做杀手了,才拍出《老无所依》的——而阅读,是让人可以体验到尽量多种生活,尽量多种情绪的捷径,并且,拓展着你的想象力,提高着你对事物的敏锐度。

        而关于创新意识,我常常惊讶于戏剧学院的学生,包括老师观念上的陈旧和落后。信息的迟滞和闭塞简直让人难以相信。更可怕的是,我没有看到他们对世界上最新的舞台技术和舞台美学趋势的求知欲。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如果有心,就可以查到你想知道的任何资料,只要拿出找A片的一半热情和执着,就能找到美国,欧洲乃至日本韩国最近上演的剧目消息,最新的剧评和最有趣的舞台设计——如果是因为在信息搜索的能力上,在英语的阅读能力上有障碍的话⋯⋯我真的不想再一次提醒,这是哪个环节上出了错。

        如果一个一心想做导演的学生,对这一季百老汇在演什么,去年的普利策戏剧奖的得主,最新的装置艺术,最贵的当代画家,最受关注的行为艺术家等等全部毫无概念,一无所知的话,那他不仅不可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甚至是对自己从事工作的失职和怠慢。

 

        我之所以一再强调眼界和格局的重要,甚至认为它排在技巧之前,是因为眼界和格局还涉及到一个艺术创作中至关重要的品质:好奇。

        眼界格局,和好奇心求知欲,是相辅相成,两相助长的。看得越多越好奇,越好奇越看得多,然后,这些会变成对于一门艺术真正的,终生的热爱。

        这种热爱,才是导演、演员、编剧和舞美设计师有资格被称为“艺术家”的原因,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事业,是理想。而没有这份热爱,只知道些突转悬念,元素小品,声音形体的,都只是“熟练工”。

 

十一

        也许有人会说,戏剧学院要教的就是技巧,眼界格局,好奇心求知欲,靠的是学生自觉,教是教不出来的。

        是的,热爱教不出来,但热爱可以引导。

        引导学生阅读,看戏,观摩电影和画展,学习更多其他领域的知识,也是戏剧学院教育上的职责之一。但事实上,学院中虽不乏有好老师,但还有不少教师,一方面不停地在课堂上传授陈词滥调,另一方面对于国际戏剧舞台最新潮流好像也只说得出《战马》,仅用ipad下载IBDB的app所获的信息量,早已远远超越课堂上的收获,当然,对于学术界的最新讯息,就更难从他们口中知晓。

        有的时候我甚至怀疑,学院的老师们对戏剧的热爱究竟有几分?对学问的热爱究竟有几分?权当我是恶猜了。

        在信息化和电子化的今天,资讯、学养和实践构成了最完善的教学链,如果没有这些,连ipad都能向学院教师发起挑战,那戏剧学院和蓝翔技校又有什么区别?

 

十二

        再补充一个眼界和格局的重要所在。眼界和格局决定了审美品位,而品位则直接决定了作品的质素。

        我的观察是,一个人只可能做出最多等于,往往低于自己审美品位的作品。

        眼永远会比手高,所以如果你真心喜欢湖南卫视的偶像剧,那说明你是做不出湖南卫视的偶像剧的,更别说其他的了。

 

十三

        考进戏剧学院或者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我看来大致分为两类,浑浑噩噩混文凭的,和高中时的文艺积极分子,文艺爱好者,也就是所谓的“文艺青年”。当然,后者还是居多的,并且,通过四年的熏陶,前者也在渐渐成为后者,毕竟,要喜欢上文艺,也不像要喜欢上数学那么困难。

        而戏剧学院,就是将文艺爱好者渐渐变成文艺工作者的一条通道,一座桥梁。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通常会欣赏、旁观、全情投入和自我感动,而后者则需要分析、总结、自知和反省。

        文艺爱好者可以在排练教室和朋友们唠嗑吃外卖,在舞台上忘记角色卖弄自己然后听着此起彼伏捧场的“牛逼”泪光闪闪,在半夜吃串儿喝酒庆功,被一种波希米亚式的,“贫穷艺术家”的假象所感动。

        文艺工作者则需要通过大量的观摩和信息搜集,知道自己和他人,和世界的差距在哪里,然后经历无数次痛苦的自我否定,再创作,再否定,再创作。

        可惜的是,我看到太多文艺爱好者,太少文艺工作者。

        这些文艺爱好者在经历了戏剧学院的学习之后,并没有学到自知自省,而只是多了一点表演上的油滑制式,写作上的程式套路,导演上的⋯⋯忽悠人的口才。

        当他们真正进入这个行业以后,一方面,引以为豪的基本功慢慢忘光,另一方面,本来就少之又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变成了彻底的麻木和惰性。

        而他们唯一擅长的,就是利用双重标准进行永无止尽的自我安慰——

        当他们参与一部所谓的“商业话剧”时,就用“这是为了赚钱我得听老板的”来为自己做出恶俗的东西开脱,并且掩饰了其中所有的能力问题(而很多商业话剧根本不是有没有节操的问题,而是连一个有效的戏剧场面都不曾存在,这只和导演的基本功有关);当他们获得一个机会做一些更加“艺术”的东西时,他们又以一副“观众太蠢我太前卫”的梵高姿态来作为作品不受欢迎的原因,而无视作品本身的空洞无聊,老土矫情。

        至此,要基本功没基本功,要格局眼界没格局眼界,还剩下什么?什么也不剩了。

        我们经常在看的,就是这些一无是处的,科班出身的戏剧工作者,带给我们的粗糙草率的演出。

 

十四

        当然,我也一直非常奇怪,这群“伪艺术家”们在跨出校园之后,是如何一次又一次获得工作机会,活跃在戏剧舞台上的呢?后来我仔细想了想,觉得大家还是沾了时代、环境和体制的光,至少在目前的上海,新剧场越来越多,但填充物太少,剧目太少,演员太少,编剧太少,导演太少,不让剧场开天窗已是不幸中的万幸,没有几百个演员audition一个角色的竞争,没有搞砸了一个戏就再也得不到投资人垂青的竞争,再不济,还有各种名目的先锋戏剧节、青年戏剧节的口径可以走。

        这种宽松,友好,缺乏竞争的戏剧环境,简直就像懒散者的温床,细菌的培养皿,让编、导、演各部门产生“我真牛逼”的错觉,继而,成了一个得意又懒散的艺术工作者,他们不用去健身保持身材,不用多读书看展,甚至不用每天保持三分钟以上的思考,全部的精力都投身于怎样用便宜招儿唬住观众,反正掌声和鲜花一个都不能少。

 

十五

        最后我想说,无论是校内或校外,艺术生都受到了宽松政策的特殊对待,这也许是对天才的纵容,但更多时候,这让戏剧学院沦为了蓝翔技校、希望工程,让商业演出沦为了慈善晚会,让观众沦为了钱多人傻速来的活菩萨,而一批又一批连二本线都考不过的艺术工作者们,依然在沾沾自喜地生产着“艺术勒色”。

        这对你不好,学院领导,演出商,观众,从业人员,明白吗?这对你不好。

(全文完)

合作方动态

关闭
星光中文网隶属于北京华夏星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将原创作品输送到影视工业的文学网站,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建立作者和影视工业的对话环境。其运营团队是一支由拥有在中国电影、电视界从业30年,成功运作过多个大型原创网站和门户网络原创频道的运营团队,在影业界和原创文学界具有广泛、深厚的人脉和号召力,能够专业的判别原创作 者和作品的市场价值,更有组织影视改编、生产、宣传、推广的机制和能力;组织创作、生产、宣传、推广的丰富经验。
    客服QQ:1055000316

京网文 (2015) 0544-22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 140336号

京ICP备13041654号-1 / 京ICP证130473号